大师谢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书画作品,他于2021年8月30日以92岁高寿驾鹤归神,他挥袖而去,给后人留下一片绚丽的彩云。
中国书协的讣告中写道:“谢云同志的逝世,是书法界的巨大损失。中国书法家协会致以深切的哀悼。”
我们留意到这里用“巨大”这词,是官方机构给谢云先生予极高的评价。
谢云先生在书法界享有崇高的威望,是与他的学养,他的艺术成就,他对中国书法事业的贡献密切相关的。2001年中国书协为谢云先生颁发特别贡献奖;2007 年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谢云先生捐赠的书法作品68幅。201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再次收藏谢云先生捐赠的81幅书画作品。至今,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共收藏了谢云先生作品149幅作品,这是该馆收藏单个书法家作品最多的一个,这体现了谢云先生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2016年2月为了感谢谢云先生的支持,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谢云书画艺术展。中国文化报作了如下报道:“谢云,1929年生于浙江,原名谢盛培,号裳翁,幼尊家教习字、习诗。习字始学颜、柳,继学篆、隶,1980年后广涉魏晋汉碑及鸟虫篆等异体字,融篆、隶、行、草于一格。书法象形隽美,拙辣兼施,草篆尤多变化,以鸟虫篆、金文高古朴拙,独具风骨;现代书法充满着一种承古而创新的艺术气息,刘海粟评谢云书法:‘奇,而不奇,不奇而奇,放逸可观’。”
沈鹏发贺信称:“谢云同志心地仁厚。所作草篆,经长期坚持探索,别具一格,富有创意。以此为根基,信笔为画,重在意象,有现代感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派。我还想提醒读者,谢云写了不少新诗,也是很见性情的。我获交谢云同志逾半个世纪,对他举行书画展深表热烈祝贺。希望他的高明之处在社会上让更多的同好理解接受并予以发扬。”
沈鹏先生与谢云先生常以诗唱和,2007年过春节,沈鹏先生为谢云先生赠联:
谢家观奕观代谢,
云鹤戏天戏流云。
上联借“谢家观奕”典故,盛赞谢云先生有谢安的胸怀雅量。下联以南朝梁萧衍“钟繇书知云鹄游天,群鸿戏海。”的评说来评论谢云先生的书法,自然成趣,如云鹤戏天。
谢云先生收到后即赋诗一首回赠沈鹏先生:
赋得骊歌墨韵氛,
清音三叠旧蕃门。
戏天观奕吟白雪,
青史文章两故人。
二老相识相知,志同道合50多年,真是“青史文章两故人”。
我与谢云先生是忘年交,上世纪80年代初以书相识,1991年至2000年谢云先生任中国书协党组副书记、秘书长、法人代表,主持日常工作,我时任深圳青年学院院长,他找我谈合作,我们一拍即合,决定共同使用深圳青年学院校园,成立深圳中国书学院,并于1995年6月得到中国文联批准,1996年1月得到文化部批准。期间谢云先生多次到深圳研究工作,也多次请我到中国书协讨论相关事宜。而于我来说,对谢云先生是高山仰止,常把他的交代奉为圣旨。谢云先生保持老革命的节俭传统,到深圳工作就住深圳青年学院招待所。他把我当知心朋友足膝谈心,传授学书之道,教我多读秦汉魏晋碑刻,同时善于在其中悟出新意。虽然后来因多方原因书学院没办起,但是我们在交往中结下了很深的交谊。
老革命住青年学院招待所,只为中国书协节省开支。
谢云先生家的客厅我们四人就已经挤满了
谢云先生主持书协工作20年,有大
格局,极具国际视野,中国书协风清气正,没有半点铜臭味,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正面形象。
近30年来,每到北京我都会去芳庄看望谢云先生,在长期交往中,我观察到,谢云先生确实是个不忘初心的老革命、是个纯粹的、高尚的艺术家。他20岁参加游击队,到2017年已经为社会工作88年,一个正司级离休老干部,他在北京住的只有70多平方米的老旧居室,那是何其的简朴。
2014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我的书法集,我请谢云先生写序,他欣然接受了,他以散文诗的生动笔调,激励、鞭策着我,让我日后笔耕不辍,不敢懈怠。
《中国书画百杰作品集.覃炳庚》序
谢云
八桂大地,其山也秀,其人也灵,故而其书也盛。近世以来,广西走出的书画家甚众,覃炳庚乃其中之一人。
我与炳庚本以书缘交游,屈指算来,已有三二十年时间。至今日,我已年过耄耋,而炳庚也已韶华不再。然则正如康有为论书云:“书若人然,须备筋骨血肉。血浓骨老,筋藏肉莹,加之姿态奇逸,可谓美矣!”今日炳庚之书,自是不若当年气盛,尽透“血浓骨老”之姿,彰显“筋藏肉莹”之奇,可谓美矣善矣!
我向来主张中国书法之哲理气息、诗歌意象及其人文内涵,亦即在线的流动、形的飞扬中尽显诗思灵动之意象与浩然生命之精神。炳庚喜书法,但更爱诗。他可以顺口拈来名篇佳句,且于诗思独有感悟领受,而陶渊明、王维更为其最爱。其书王维诗“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;深林人不知,明月来相照”,书体俊逸洒脱、空灵幽邈,禅声佛语,宇宙自然,诗之思,书之意,浑然交融。
炳庚移居深圳二十几年,于市井繁华之中,书道不辍,怡养心神,正可谓:不慕黄钟大吕,我自鼓瑟吹笙。炳庚告知,其书斋名曰“故水居”,南面深圳湾,乃珠江入海口,溯江而上,入八桂大地。阳台三二米,植绿竹几枝,桂花数丛,悠然,淡然,陶然,书之乐,人之乐,备矣!
2017年8月28日我到北京,当天即到芳庄芳群园看望谢云先生,一见面他就深情地说:“炳庚呵,‘人生不相见,动如参与商’,我们又好几年没见面了,你要常来北京,我身体越来越差了,为了不拖累家人,我想住到通州的康养中心,届时只能挂笔谢客了。”
他以好茶相待,正当我们相谈甚欢时,《中国书法报》吴川淮主任到访,给这窄小的客厅平添了几分欢乐,他让老伴拿出最好的茅台酒,乐呵呵地牵着我们的手到楼下餐馆吃饭,并特别交待前台,是他请客一定不让我买单。他问我何时离京,我告诉他9月1日走。他说:“你走之前再来小坐”。我说:“好的”。但,当时我以为他是客套话。
9月1日上午,谢老给我电话问买好机票没有,我说买了下午的票,他让我先到他家再上机场,原来哪几天他专门为我写了幅鸟虫篆“紫气东来”,又作了一幅画,命题“天地寂寥山雨歇”。他给我送了字画再请我共进午餐,临别之时,真让我感激之情难以言表。只是默默地祝福他老人家健康长寿。
这些年我常品味谢老送给我的这幅作品,仅从字意来说,“紫气东来”表达的是吉祥的征兆,而从书法艺术来品味,谢云先生的鸟虫篆笔墨里隐含着深邃的哲学。正像他对自己阐释的那样“诗书将我笔墨之间的澎湃、轰鸣、起伏、幽咽,日日用诗人的良知,去打捞书法的良知和咳嗽,把我拉回公元前的殷商先民狩猎、祭祀、舞蹈、农耕诸事物,享受了汉字形义诗的美求。将书法的文字,在历史与现实,偶然与必然的漩涡中,进入了终身的书法艺术叩拜。”
谢云先生送给我的画,我是百看不厌,却又百读不懂。以“天地寂寥山雨歇”名题,也许是对景物的描写,也可能是对自己人生的理解,亦或是对社会变革的洞察,可能是,也可能都不是。他画景物,整个天地就处在“无动而不变,无时而不移之中”。“顺时听天,逍遥出世。”我没完全读懂,但因为我觉得很美,读解她心情愉悦,所以我非常喜欢。
大师谢云先生走了,他留下的艺术作品如同一片绚丽的彩云,他的艺术生命永放异彩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